2021年,以美元計價,我國進出口規模達到6.05萬億美元。在2013年首次達到4萬億美元的8年后,2021年跨過5萬億、6萬億美元兩大臺階,達到了歷史高點。
這是海關總署14日公布的我國外貿成績單,外貿實現“十四五”良好開局。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、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,2022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不均衡因素增多。同時也要看到,我國經濟韌性強,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,繼續為穩外貿提供有力支撐。
三因素支撐外貿增長
海關數據顯示,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.1萬億元人民幣,比2020年增長21.4%。其中,出口21.73萬億元,增長21.2%;進口17.37萬億元,增長21.5%。
2021年12月,按美元計我國出口同比增長20.9%,進口同比增長19.5%;按人民幣計,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7.3%,進口同比增長16.0%。
李魁文認為,支撐我國外貿增長主要有三方面因素:一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。2021年,我國經濟繼續保持恢復態勢,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,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,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較快增長。我國經濟韌性強,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,國內生產和消費需求為外貿穩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。據海關統計,2021年我國中間產品進口和出口分別增長24.9%和28.6%,消費品進口增長9.9%。
二是全球經濟保持復蘇態勢。2021年,全球經濟整體呈現復蘇態勢,世界銀行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預測世界經濟增長5%以上,世界貿易組織預測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10.8%。2021年,我國對歐盟、非洲出口增速均超過20%,對拉丁美洲出口增速超過40%。從產品看,在上年高增長的基礎上,2021年我國筆記本電腦、平板電腦、家用電器等宅經濟相關產品出口合計又增長了13.2%;醫藥材及藥品出口增長101.2%,有力支持了全球抗疫。
三是穩增長政策措施效果持續顯現。2021年以來,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穩主體、穩市場、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政策措施。
招商證券研發中心董事總經理謝亞軒表示,2021年外貿高增一方面是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寬松與財政政策擴張的外溢,全球經濟貿易整體恢復。另一方面是全球疫情反復,中國防疫措施與產業鏈穩定性的優勢持續凸顯,出口占全球比重趨于上升。
進出口具備持續增長能力
2021年12月,我國出口增速再次超出市場預期。中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程強認為,這主要是由于海外強需求具有韌性,且全球供應鏈恢復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,總體利好中國出口。此外,奧密克戎變異株在海外的感染速度快速攀升,將會延遲供應鏈修復以及增加全球對中國醫療物資的需求。
展望今年,李魁文表示,外貿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不均衡因素增多。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。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,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,國際需求復蘇勢頭放緩。此外,疊加2021年外貿基數較高的因素,2022年外貿運行面臨一定的壓力。“我們在正視這些困難和挑戰的同時,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,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,堅定穩住外貿基本盤的信心。”李魁文說。
“長期而言,中國進出口具備持續增長的能力。”謝亞軒稱,中國產業鏈穩定性的優勢在持續強化。數據顯示,2020年我國中間品貿易額占比較2000年明顯下降,反映了更多貿易企業能夠獨立從事研發、設計、制造等環節,并擁有獨立知識產權、品牌與銷售渠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