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5日,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在京開幕。北京市政協委員、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就隱私保護和打擊網絡詐騙進行了提案。齊向東表示,針對當前個人隱私泄露事件屢見不鮮,網絡詐騙花樣百出、防不勝防的情況,建議北京市推進“第三方數據監管平臺”和“跨行業反詐大數據平臺”建設,壓實數據保護和打擊網詐的主體責任,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,保障百姓安居樂業。
“數字化方便了人們的生活,也成為新型網絡犯罪的溫床。目前,隱私泄露和網絡詐騙已經成為阻礙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攔路虎。”齊向東在提案中表示,從主動泄露到被動泄露,個人信息保管不當、APP非法采集信息、企業數據保護不到位……無處不在的泄露途徑,嚴重危害個人隱私安全。國外分析機構Canalys的報告顯示,2020年數據泄露爆炸式增長,泄露的記錄超過過去15年的總和。
和國外頻發曝光的數據泄露事件相比,國內每年發生大量的隱私泄露事件,但絕大多數被隱瞞,幾乎很難看到公開通報和媒體曝光,其核心原因之一是缺乏第三方平臺的監管,很多數據泄露事件或者企業沒有發現,或者瞞報、捂事故,導致數據安全保障措施難落實,進一步加劇了隱私泄露的泛濫。
針對這些情況,齊向東建議推進“第三方數據監管平臺”等建設,壓實數據保護和打擊網詐的主體責任,將北京打造成個人隱私保護樣板,遏制住網絡犯罪的多發高發態勢。
在具體落實上,齊向東認為,需充分依托第三方的力量,搭建第三方數據監管平臺,推動企業加強數據合規建設。建議相關部門牽頭,搭建第三方監管平臺,幫助企業進行數據合規建設或數據安全整改工作。監管平臺應具備數據安全事件上報、年度數據安全評估、重要數據安全評估、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等能力,既方便企業進行數據合規自查,也能為數據監管提供有力工具。
2021年,數據安全及個人隱私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密集出臺!稊祿踩ā9月1日起正式實施,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11月1日起正式實施,這些和《國家安全法》、《網絡安全法》、《密碼法》等構成了數字時代安全的上位法,意味著政府從通報批評進入到依法監管的階段,違規的企業不僅僅面臨通報批評、責令整改,可能還承擔法律責任,甚至是刑事責任。強化數據監管力度,推動企業數據安全建設從合規到合法勢在必行。
“2022年是實施“十四五”規劃的關鍵年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。”齊向東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