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回歸生活
2021年夏天,“雙減”政策落地成了最重磅的教育新聞。
學科類培訓機構關停,孩子們在8月重啟“休息”模式:接觸自然、運動鍛煉、感受藝術魅力,在玩樂中涵養身心。
在“雙減”后的首個學期,學校和家長也都在積極探索和嘗試著。
在嚴控作業量的前提下,各學校不斷豐富作業類型,推出了“自助作業”“特色作業”“實踐作業”……讓學生既能鞏固當天所學知識,又能拓寬眼界、增長見識、強身健體,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。在小學,以游戲+闖關的考察模式代替期末考試,讓一二年級的孩子們大呼過癮。
老師們利用課余時間搜尋動感十足的歌曲,改寫歌詞、編排動作,創編出深受孩子們喜歡的桌舞。在課后服務時段,雖然人不離座,但學生們依然能夠活動四肢、舒展身心,讓學習了一天的大腦得以放松。形式多樣、內容豐富的社團活動,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充分融合,逐漸打破班級限制,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協作,為孩子們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。
課業和課外培訓負擔減輕了,孩子的空閑時間增加了,爸爸媽媽也積極行動起來。平日里,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、親子共讀徜徉書香世界、共做家務分擔家庭責任;節假日,帶孩子走出家門,參與體育鍛煉、培養藝術特長、領略大自然的神奇,以高質量陪伴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助力。
傳承·創新
研習“非遺”抒鄉情
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,為獅城積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蘊,涵養了滄州人特有的人文精神。如何把這千年水脈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傳遞給我們的孩子?過去一年間,我市一些中小學開發出了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。
作為河北省首家“中國大運河少年兒童文化教育促進會”會員單位,滄州市第五中學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,將運河文化引入日常教學和德育活動中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“運河文化校本課程體系”,引領學生走近運河、了解運河、感悟運河。
建興小學將木板大鼓引入學校社團活動之中,邀請滄縣木板大鼓非遺傳承人擔任輔導教師。孩子們不僅近距離感受到了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,而且還在傳承木板大鼓傳統劇目的基礎上,與時俱進,將新時代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木板大鼓之中,讓這一傳統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。
在第二實驗小學“國藝”社團,孩子們與書法、書繡、吟誦、古法造紙、流沙箋、仿銅、衍紙等技藝親密接觸,而且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,為傳承已久的非遺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。
一方紅紙,刻蘊愛心。鳳凰城小學師生通過義賣自創刻紙作品,資助貧困學子,讓傳承更加有意義;遇見扎染,中宇小學的孩子們別出心裁,演繹出“布”一樣的精彩;“二十四節氣”特色課程讓重慶路小學的學生們伴隨著多彩的實踐活動,行走于四季的輪回與更替之中。
在一代文宗紀曉嵐的家鄉滄縣崔爾莊鎮,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學。在這里,孩子們通過“曉風嵐韻”校本課程,從一入學就與這位家鄉先賢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作為“詩經傳承基地”,河間市第一實驗小學把詩經文化融入校園環境建設和課程設計中,通過置身其間、耳濡目染,帶學子們體驗和感受《詩經》文化的無窮魅力。
濃濃的鄉情流淌在學子心間,每個孩子都有望成為家鄉文化的代言人。
多彩·活力
寓教于樂提素養
大課間到了,滄州市解放路小學的孩子們伴隨著優美的旋律,一邊吟誦古詩,一邊做起歡快的韻律操。他們的動作時而輕盈,時而剛勁;隊形時而交錯,時而合一,展現出少年的無限活力。
多姿多彩的活動,扮靚了孩子們的校園生活,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著他們的綜合素養。
新華小學的“樂耕農場”成了孩子們親近自然、勞動實踐的樂園。五年級的每一個班級,都能夠分到屬于自己的自留地。松土、播種、施肥、豐收、分享……孩子們與土地親密接觸,體驗著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”的辛勞。與“樂耕農場”僅一墻之隔的“生態養殖園”里,麻鴨、珍珠雞、烏雞、鵝等家禽正在悠閑地散步。學生們為養殖園清掃垃圾,給心愛的小動物喂食,努力爭當先進,只為獲得撿拾鴨蛋的機會……這樣的勞動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愛心,而且為他們帶來不一樣的樂趣。一年一度的校園豐收節上,學生們歡歡喜喜采冬棗,笑逐顏開摘石榴,熱火朝天收玉米,分享果實慶豐收。孩子們不僅進行了勞動實踐,提高了勞動的熱情與興趣,而且將“只有辛勤付出才會有收獲”的道理銘記心間。
在石化小學,一堆散亂的零件,經過孩子們的巧手搭建和編程創意,搖身一變成了各種新穎實用的小物件。每周五下午,人工智能社團的成員們都會相聚在一起,在老師的帶領下,共同體驗并享受編程造物的快樂;在上海路小學的創客作品展上,低年級學生搭建出了天橋、小推車、飛機、風車、蹺蹺板等創意作品,中年級的孩子們通過搭建及簡單的編程,設計出了采蜂蜜的小蜜蜂、圣誕老人的雪橇和直升機,高年級學子制作的仰臥起坐機器人、自動投球器、智能旋轉木馬,更是創意滿滿。
自強·關懷
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
雖然他們沉浸于自我世界中,卻用手中的畫筆,描繪出心中多彩的世界;雖然他們耳不能聞、口不能言,但自強不息、勤奮進取。
2021年國慶節期間,“眨眼星伴——關愛自閉癥兒童慈善畫展”成功舉辦,F場展出的100幅繪畫作品,全部由星月社(由我市自閉癥兒童家庭組成的民間公益組織)的自閉癥兒童創作而成。短短6天,86幅作品被認購,籌得善款19000元。
在運河區水月寺街北頭的“嘿,安逸”小吃店里,每張桌子上都放著一個粉色心形提示牌,一面寫著“請來一下”,另一面是“需要服務”。來自市特教學校的孩子們正通過手語和文字書寫與顧客“溝通”著。他們制作的重慶小面、四川小吃和糕點得到了顧客的認可和歡迎。
在這些“折翼天使”身后,有一群人在默默地付出,用愛意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。
星月社成立5年來,從最初的6個家庭到現在的300多位成員,大家彼此扶持、相互鼓勵,親如家人,共同呵護著這些“星星的孩子”。
市特教學校自2017年創立中專部以來,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,深入開展校企合作,多方開拓渠道,為孩子們鋪設就業之路,助力殘障少年走向社會。
在滄縣特殊教育中心,體育教師于樹軍將輪滑、旱地冰壺、冰球等運動引入校園,帶聽障和培智學子征戰賽場,為他們的冰雪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。
陪伴·呵護
班級就是溫馨的家
對于他們來說,學生是最難舍的牽掛。
微笑著迎接每一個小朋友走進班級;蹲下身撫慰哭泣的孩子,輕輕拭去小臉上的淚滴;耐心地喂飯、哄睡,帶著他們唱歌、涂鴉、做游戲……教師張雙紅從1998年走進滄州市第一幼兒園,孩子們就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雖然兩度身患惡性腫瘤,經歷多次手術,但滄州市第一中學的化學教師呂英依然難舍三尺講臺。每次未等身體完全恢復,她就又面帶笑容出現在孩子們面前。教學中,她不放棄一個學生,盡全力幫助他們提升成績;生活中,她輕松化解學生的叛逆情緒,用愛心幫助孩子們走過迷茫、戰勝挫折,被學生親切地稱為“天使老師”。
面對班里一些“特殊”的孩子,他們總會多關注、勤交流,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慢慢改變他們的消極狀態。在他們的悉心呵護下,這些孩子重新認識了自己,變得自信、樂觀,而且學會了感受愛和表達愛。一顆顆受傷的心靈得到了愛的滋養,一張張小臉上再次洋溢起燦爛的笑容。
有苦樂參半的平淡,有披星戴月的奔波,更有嘔心瀝血的付出。他們用愛心溫暖學生,用競爭帶動管理,讓班級成為了學生健康成長的第二個家。
癡迷·樂享
“小達人”的別樣生活
菁菁校園中,活躍著一批“小達人”,他們從興趣出發,把特長展現得淋漓盡致。
實驗小學二年級的李若然,別看只有8歲,卻已癡迷篆刻四五載。“忙時勤觀展,閑來泥作伴”是她課余生活的真實寫照。她善古璽印式,印文多采用大篆、象形文字,單刀直入,作品多次參展。
挺拔的身姿、優雅的氣質、活力四射的舞步……伴隨著動感十足的音樂,回民小學的徐嘉欣展臂、擺胯,翩翩起舞。無論是激情的桑巴、活潑的恰恰,還是婀娜的倫巴、逗趣的牛仔,她都信手拈來,那份激情與自信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。
解放路小學的于俊浩對曲藝情有獨鐘,無論是說相聲,還是表演快板,都有模有樣。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,把快樂傳遞給更多的人。
滄州市第十七中學的孫千慧,從小在自家武館摸爬滾打,10歲師從武術教練時中秀,多次在全國比賽中嶄露頭角并摘得桂冠。訓練場上,她是刻苦認真的學員,一招一式,精益求精;步入賽場,她是不讓須眉的巾幗小將,敢打敢拼,為榮譽而戰;平日里,她是溫柔可愛的青春少女,感受著多彩生活帶給她的無限美好。
見證成長播灑希望
時間把每一年裝訂成冊。信手翻開,銘刻的記憶伴著書香撲面而來。一字、一句、一標點,拓印歲月的雪泥鴻爪,珍藏韶華的吉光片羽。
剛剛走過的2021,就是這樣一本書,留給我們太多的記憶與感動。
在這張薄薄的新聞紙上,我們記錄了滄州教育一年來的發展與變化,再現了繽紛多彩的校園生活,感受到了老師們的殷殷付出和職業幸福感,更見證了孩子們活力四射、向陽生長的蓬勃狀態。
這一年,有一些聲音,柔聲細語,卻給人最深的撫慰;這一年,有一些面孔,貌不出眾,卻給人最真的感動;這一年,總有一些瞬間,觸動心靈,傳遞力量。
2022的書頁已然翻開,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關注滄州教育發展,培樹教師典型,努力挖掘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;我們將繼續關注“雙減”落地,將好的經驗和做法分享給更多的教育界人士;我們還將依托“教育園地”版面上的相關專欄,搭建起非遺傳承人與各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平臺,促進運河文化在校園里生根開花。
奮進是最美的揮別。2022,讓我們攜手前行,共同見證成長,播灑希望。